外资收购国内品牌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五、小编总结
品牌并购要有和合思维在极具吸引力的并购价格面前,没有多少企业能抵挡住扩张的诱惑。实际上,国内品牌企业也在收购外国品牌,日前汤森路透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2月17日,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总额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0%,涉及金额高达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占到中国企业整体收购的90%,较去年第四季度上升了10%。因此,不论是外资收购国内品牌,还是中资收购外国品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跨国投资者和政府部门、企业都需要作一些新的思考。
1、宏观政策方面
关于政府政策导向的思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手段不能也不可能代替政府宏观调控,政府政策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确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出台对外优惠政策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引进外资增加”带来的政绩和暂时增加当地税收等短期利益,要考虑到外资带来实际意义上的好处,要慎重考虑其措施对地方长远发展的影响。不能盲目地抱着“以市场换技术”的思想,在引资数量增加的同时还要注意质量。
加强规范引导,防范垄断并购和恶意并购。外资并购给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带来了新机遇,但当前社会上对并购交易的具体问题了解还不尽全面,相关部门在处理过程中比较谨慎,需要抓紧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健康发展,防范垄断并购和恶意并购,保持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要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产业安全为前提,防止产生垄断,切实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国目前的民间储蓄超过7万亿人民币,加上1万多亿元国债、800多亿美元的居民外汇储蓄、国家2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其它的经济资源,可利用的民间资本高于10万亿元。在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一些规模浩大的企业已具有相当的集中度,如长江三角洲民间资本已达25000-26000亿元。国外很多跨国集团都是在原来行业已颇具实力的基础上向新的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多元的巨型集团,外资可以通过增资扩股的形式收购中国品牌,那中国具有实力的大企业一样也能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使自己加速壮大。
2、拥有影响力品牌企业的思维方向
远近结合,谋求利益最大化。对于一些发展良好、运行稳定的企业,在对待外资收购问题上不能随大流搞合资,拥有影响力品牌的企业在筹集资金、引进外资时可以采取多方引资的方式,保证自己掌握50%以上的股份,牢握控股权和经营的自主权。在国外名牌商品的冲击下要充分实施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联合和上下游产业间的合作,利用劳动力廉价的成本优势加强企业的规模效应。提高产品质量实行品牌战略,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行海外上市、投资和出口鼓励,使企业产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名牌。
评估品牌文化,考虑品牌文化相容性。品牌文化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会严重影响收购后双方企业整合的成败,在并购前审慎地进行品牌资产评估,准确评估目标企业的品牌资产及其增值能力,并预测并购后的品牌相容性及合力的大小。并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
3、跨国投资者的思维方向
借助于原有的市场知名度和自己雄厚的资金技术,以低成本低风险的投资方式,迅速实现生产的规模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了比自己直接投资建厂高得多的利润,其利益不言而喻。但跨国投资者最要考虑的不能仅限于经济方面,中国的文化和环境对投资影响很大。
适应中华民族习惯,进行合适的本土化形象包装。品牌名字简单、通俗、叫着顺口,富有魅力,贴近汉语的习惯,给人以务实的记忆点和承诺点,COCACOLA在中国被称为“可口可乐”是这个译名帮助它家喻户晓(意为可口又可乐),其他诸如洗发水品牌“飘柔”(意为飘逸的头发)、护肤用品“玉兰油”(意为象玉石般晶莹亮丽)、胶卷“柯达”(意为卡嗒一声响即可)等本土化形象包装到位,让人明了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本身的定位内涵,一语双关,吸引消费者乐于使用。
遵守相关法规,进行政策研究分析。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且还在不断完善,不守法经营会受到惩处。但法律只告诉企业应该回避的事情,只有政策才表明政府鼓励企业做什么事情、办事的程序、准入规则以及一些特别的规定,外资企业不仅要研究地方产业政策、鼓励和限制性措施,甚至还要研究国家和区域的规划和计划,从而使企业不仅回避风险,而且还先行一步,掌握商机,全面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顺应市场。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限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企业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博得消费者的了解与认同,与市场特点、传统文化相结合。有13亿人口组成的广大市场,有近乎于取之不尽而又极其廉价的劳动力,有政府积极热情的招商优惠政策,中国无疑成为FDI的首选地之一。